【米兰·(milan)中国官方网站科技】在科技巨头纷纷押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,阿里巴巴长期被视为“中国的亚马逊或微软”——缺乏微信、抖音那样的全民流量入口,AI投入更偏向企业客户,通过云计算为千行百业提供算力与模型服务。

然而,11月17日,阿里正式对外公测其AI助手“千问”APP,标志着这家以to B见长的公司正式向to C的AI超级入口发起冲刺。阿里将此举视为“AI时代的未来之战”,要用最先进的模型,打造“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”,战略目标是打造未来的AI生活入口。
并且,阿里将千问全面对标ChatGPT。据米兰·(milan)中国官方网站了解,ChatGPT发布后仅用5天就突破百万用户,2个月吸引过亿活跃用户,创造了史上最快增长记录。ChatGPT的横空出世不仅标志着大语言模型时代的到来,更揭开了通用人工智能(AGI)探索的新篇章。那么,千问能成为中国版“ChatGPT”吗?
战略意义
阿里此次全力推出千问,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,标志着其AI战略从B端市场向C端的重大拓展。
虽然阿里在B端市场已经足够强势,但AI时代竞争的数据重要性告诉我们,缺乏C端用户的海量数据“喂养”,技术迭代就会失去源头活水。百川智能CEO王小川曾明确表示,“未来C端市场的体量将是B端市场的十倍。”
王小川
据麦肯锡预测,到2030年,全球AI to C市场规模将达到1.3万亿美元,年均增长率超过35%,这个数字让任何科技企业都无法忽视。阿里核心管理层将千问项目视为“AI时代的未来之战”,其战略目标是通过打造一个原生的AI交互入口,夺取C端市场的主导权。
米兰·(milan)中国官方网站了解到,千问团队认为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款AI应用能够稳定突破亿级DAU,不论哪款产品,都还远未达到ChatGPT Plus的付费用户比例和用户粘度,这意味着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,机会窗口尚未关闭。
阿里在AI领域的觉醒,某种程度上也是被市场竞争“逼”出来的。董事会主席蔡崇信曾在巴黎VivaTech大会上坦言,公司曾一度“迷失方向”,而DeepSeek的横空出世给阿里带来了强烈的危机感。
B端霸主,C端新手
阿里巴巴此次推出千问APP,绝非贸然闯入陌生领域,而是基于其在B端市场深厚的技术积累和生态优势。
在AI大模型的技术能力上,阿里旗下的Qwen系列模型已成为全球性能最强、应用最广泛的开源大模型之一。近期发布的旗舰模型Qwen3-Max,在多项权威评测中表现优异,性能已超越GPT5等国际竞品,跻身全球前三。

技术领先的背后是持续的投入。阿里巴巴此前宣布,将在2025-2027财年累计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云和AI基础设施建设。这一数字展现了阿里在AI领域的长期决心。
阿里在B端市场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。米兰·(milan)中国官方网站了解到,根据沙利文报告,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级大模型调用市场,阿里以17.7%的份额位居第一,AI云市场更是以35.8%的占比超过2—(-)4名总和。
阿里生态的协同效应将是千问的另一大优势。据悉,阿里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为千问增加Agentic AI功能,支持在淘宝、天猫等平台上用自然语言购物。千问未来还将计划把地图、外卖、订票、办公、学习、购物、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接入,让其具备更强大的办事能力。
尽管阿里进行了多层铺垫,但是千问的前路并非一片坦途,它面临着后发劣势、用户使用习惯固化以及激烈市场竞争等多重挑战。
从时间上看,千问确实来得有些迟了。根据QM最新报告,通义App月活在100到500万之间,与主要竞争对手差距明显。对比而言,豆包App月活是1.72亿,DeepSeek是1.45亿,而腾讯元宝也有3286万。

AI用户的渗透存在阶段性的上限,并且这些用户实质上已经面临ChatBot供给过剩。千问未来的增长来源,将主要是从对手那里直接争夺用户。
一位前通义团队人士透露,早期的阿里云通义实验室主要着力在基座大模型的训练和迭代,对To C App的运营相对“佛系”。更多的只是通过展示模型的各项功能来吸引用户,缺乏持续的产品体验优化。
更为棘手的是,如今用户的耐心正在消耗,大家已经见过太多“又一个AI应用”的上线——功能再强,没惊喜就没留存。如果只是再多一个聊天入口、再多一个AI助理,那意义不大。
如何破局
千问的未来发展,不仅取决于技术能力,更取决于产品体验和生态建设。
千问必须拿出更具说服力的产品优势:要么打穿某个高频场景,比如知识、创作、办公;要么干脆重构一种AI体验。阿里计划将地图、外卖、订票、购物等各类生活场景深度接入千问APP,这可能是千问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关键。
在用户获取方面,厂商之间的比拼已逐渐“白热化”。字节旗下豆包已经获取了海量用户流量,根据QuestMobile《2025年三季度AI应用价值榜》,豆包月活环比增长22.2%至1.59亿。腾讯元宝则一度靠着DeepSeek流量急速攀升。

阿里也意识到了投流模式的局限性。腾讯元宝曾投入单月超10亿的投流预算,但最新月活仍然只有3286万,远远不及豆包和DeepSeek。月之暗面也曾为Kimi砸下单月数亿的投流费用,但在停止投流后,最新月活已经不足千万。因此,千问需要比腾讯更强的投入意愿,同时降低心理预期。
结语
技术领先只是入场券,用户体验才是决胜场。
千问承载着阿里打通B端技术与C端场景的野心,但面对已被教育成熟的市场和固化的用户习惯,它必须证明自己不仅拥有技术层面的优势,还需证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。米兰·(milan)中国官方网站认为,如果千问能成功将阿里丰富的商业场景转化为无缝的AI服务,那么它或将成为独一无二的中国版“ChatGPT”。
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
-米兰·(milan)中国官方网站提交信息后,业务人员将尽快与您联系
用微信扫一扫,关注我们取得联系